七一棉紡廠第一批紡織女工(1952年攝)。
位于阿拉爾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家紡織企業,員工正在趕制訂單(2024年12月24日攝)。
新疆圖片庫里,有一張1952年的老照片:新疆七一棉紡廠的車間里,2名女工圍在轟鳴的機器旁,手指翻飛間,一股棉紗緩緩抽出。這股紗,是新疆紡織業的起點,也在宋玉珍的生命里,纏繞了整整一個甲子。
1964年11月,16歲的宋玉珍拿著公社開的介紹信,來到新疆七一棉紡廠。
梳棉車間的機器聲震得人耳朵發麻,宋玉珍常聽師傅們回憶,1952年工廠投產前,條件很艱苦--設備是從其他城市拉來的舊機器,工人們打地鋪、吃雜糧,卻硬是憑著一股勁,讓新疆歷史上第一座現代化棉紡織廠開工投產。
初入車間,宋玉珍看啥學啥,沒多久便把梳棉機的操作門道摸得七七八八。不怕吃苦、干活利索,這是工友對她的評價。幾年后,她入了黨,又被任命為值班長,管著近百號人的班組。
“當時領導給發了個哨子,哨子一響就知道該干活了。”宋玉珍笑著回憶,“喊破嗓子都不如哨響,那聲音能穿透整個車間。”
最忙時,宋玉珍帶著工友要看管三排梳棉機,一排8臺,總計24臺。“8個小時,我們在機器間跑來跑去,下班時兩條腿像灌了鉛。”她還記得,那時開會總在講產量,哪個班完成了,哪個班沒完成,沒完成的聽著心里不是滋味,轉頭便更賣力地干,“年輕嘛,手腳麻利,多加幾個班就把活趕出來了。”
時光流轉,新疆紡織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走進新疆天山毛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產業園,智能化紡織設備高速運轉,機器人在車間穿梭,自動化生產線有條不紊地運行。產業園內,紡紗、織布、印染、服裝加工等環節緊密相連,形成高效協同的產業鏈。去年夏天,宋玉珍在這里參觀時,看著現代化的操作車間,想起了當年車間里的煤爐和永遠擦不完的棉絮,感慨道:“過去是十幾個人圍著一臺機器轉,現在是智能化設備替代了人。”
在國家、自治區紡織服裝扶持政策及援疆省市支持下,新疆不斷拓展棉花和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空間,支持化纖紡織一體化發展,棉紡織產業鏈和供應鏈建設進一步加強。紡織企業紛紛加大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投入力度,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,產品種類不斷豐富,市場競爭力日益增強。
從新疆七一棉紡廠的梳棉機,到現代化紡織產業園里的數字生產線,從棉花種植到成衣出口的完整產業鏈,處處都能看到像宋玉珍這樣的紡織人留下的印記。
2024年,新疆棉花和紡織服裝全產業鏈產值突破2200億元。那股1952年的棉紗,在時光里織成經緯縱橫的產業網,一頭系著戈壁灘上艱苦創業的流金歲月,一頭通向新疆棉花和紡織服裝產業更廣闊的未來。
資訊權限圖標說明:
1、紅鎖圖標: 為A、B等級會員、資訊會員專享;
2、綠鎖圖標: 為注冊并登陸會員專享;
3、圓點圖標: 為完全開放資訊;
本網版權及免責聲明:
1、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錦橋紡織網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錦橋紡織網,未經本網授權,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。已經獲得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錦橋紡織網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侵權責任的權利。
2、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錦橋紡織網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他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3、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
4、有關作品版權及投稿事宜,請聯系:0532-66886655 E-mail:gao@sinotex.cn